正文

一线城市买房欠百万房贷,内心真实感受是什么样的?

四有青年

image.png

作者:啡小沫(ID:feixiaomo6)

01

知乎上偶然刷到这个热度很高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北京贷款买房卖房再买房、为了安置漂泊的户口在广东全款买迷你户型房、在小城市也感受了一把买房的极能折腾的家庭一分子,体味过个中五味杂陈的感受,很想来答一下。

我自己的体验,结合我身边同学、朋友、同事聊起大城市买房贷款问题聊到的经验教训,我觉得主流感受基本有两种。

好吧,碰巧这两种,我还都经历过。

02

1. 从背上贷款的焦灼到发现贷少了

商品房是80年代兴起的。直到2000年左右,不少单位还都有分房的。

所以上一辈人,尤其工薪家庭,并不习惯问银行借钱,都会或多或少有贷款焦虑的。他们坚信能不欠钱就不欠钱,管他是欠银行还是欠个人。

还一欠就是几百万?一欠几十年?疯了不是?

所以很多80后、90后,来到大城市,六个钱包买人生第一套房,问银行借钱,可能是六个钱包第一次问银行借钱,是一个全家紧张的过程。

倘若首付还借了亲朋好友的钱,那这短期人情借款,是要一两年还清的,必须全家大力节衣缩食,更是非常非常影响体验。就会不由得担心,因为买了房,这样“糟糕”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

我和率哥刚背上房贷的时候,也着实节衣缩食了一番。

我们下班后会走10分钟路去附近一个大的菜市场买菜,往返20分钟。但其实下楼就是物美超市,只因为菜场更便宜。

我们外出就餐最喜欢去的店是杨国福麻辣烫,反正能每次烫不一样的菜,吃不腻。

我1300块买过一个超轻便笔记本电脑,本来是为了出门拎着方便,后来居家不舍得另外花钱买,就这个卡得不行的上网本,做了我好几年的工作电脑。

我们这还只是用了很小的杠杆。

我有前同事顶格用杠杆买房的,甚至一度上班公交车倒自行车。

地铁是可以从他家到单位门口的,但是他舍不得,说地铁费太贵了。而北京的气候,一年有一半时间其实都是不怎么适宜户外长距离骑自行车的。

但是,据我的经验,倘若是毕业5年内背上房贷的,这一切焦灼、不安、捉襟见肘,买房后3年内,都会大幅好转。

于是便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觉得自己贷少了,买小了。

无他,只因为大部分人毕业工作的头10年,都处在职业生涯快速上升期。离普遍的职场天花板有一定空间,就会是一个收入顺风顺水爬升的体验。

一线城市生育相对晚,这时候大多家庭也没孩子,或者孩子还小离上学还远开销小,父母也相对年轻。各方面家庭压力都没起来。

支出压力增量少,收入一直爬呀爬的,一开始勒紧裤腰带才还得出的房贷,自然慢慢就不是啥大事儿了。

我和率哥认识的时候,俩人税后收入加起来不到1万;结婚2年后,税后收入加起来是2万。我们按税后一万规划贷的每月还几千块的房贷,自然就挺轻松了。

所以曾经,不满五年换房是很大概率事件。

住个2、3年,心态马上从“压力好大,借这么多钱怎么办”转变成“真香,当时怎么能买这么小贷这么少,当初要是多凑点首付买某某某就好了”。

当然在上一轮提高二套首付比例后,大城市换房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是“认房又认贷”,只要有过贷款记录,不管有房没房,都算二套,按二套规则执行。

例如北京,二套普通住宅首付比例不低于60%,非普通住宅不低于80%。非普对小区容积率、面积、单价、总价都做了限制,不满足任何一条就是非普,所以大部分换房家庭换的都是非普,首付80%。

也因为断了换房的路,前面讲的遗憾后悔为啥没多贷点儿款,到这儿就变成遗憾²、后悔³了。

如今我身边还有首贷资格的朋友,但凡跟我聊起买房问我意见,我都会说一句资格太宝贵、选择要慎重。

前几天还跟高校当老师的朋友聊起来。她博士毕业,国外刚回北京,还有首贷资格。我就说你可千万别着急,慢慢看,存够钱,用足杠杠。

她这工作稳定型,秒杀95%的人,未来可预见的项目收入增量也不会少。如果在资金最紧迫的时候,匆匆买了不称心的房子用掉首贷资格,那才是捶胸顿足(当然未来会放开也说不定,只是基于当下游戏规则)。

上面这就是第一种感受:

兜里捉襟见肘的阶段买了房,一开始焦灼,没多久云开雾散,房贷不再成为主要压力,主要矛盾是房子不够大、地段不够好,一番捶胸顿足后悔自己太保守。

2. 压力巨大担心现金流断裂崩盘

中年最得意的时候买房,容易陷入这第二种心态的困局。

网上流传着的失业卖房、降薪断供的故事,大多便是如此。

35岁左右,容易达到事业的巅峰期。

但是到了巅峰,未来可能就是下坡路了。然而一路走来太意气风发,容易看不清后面的路,高估自己未来的现金流。

比如大厂年薪100-200W的职位,很多都是外人看着风光,实则明年还不知道有没有这口饭。又比如创业,业务不稳定,公司拿到融资高薪招进去的人,下个月就裁了也说不准。

这时候如果打足了用杠杆买房,那后面就难受了。

这个年龄,一面收入增长变得越来越难,一面支出增量可是蠢蠢欲动的。孩子上学,老人生个病,都是常态。

现实里大多数家庭不会到卖房、断供的地步。但是慢刀子,更痛苦,每天一睁眼,就欠着一大笔钱,被压得透不过气。

看看《我的前半生》里陈俊生扑面而来的压力感。当然,他的增量不止又背了房贷,他还给自己加了点其他料,多背了一个家庭……

对了,前面说这两种感受我都体会过。我为啥体会过这种压力?

前年我和率哥不是在广东买了套迷你小房子嘛。

我们因为跨城市买房,为了少跑几趟手续,而且总价也低,不到120万,所以就选择了全款。但是,我们手上一下子是拿不出这么多现钱的。就拆拆借借的,用了一些杠杆。

我不喜欢欠别人钱(银行房贷除外),所以就给自己列了个一年内还清的计划。再具体到每月、每周要还多少。

哎,也是因为有这个计划……于是,我就感受了一把,每一个崭新的周一,一睁眼就欠好多钱的窒息感。是那种实实在在的,会非常担心自己的现金流的窒息感。

我这只是被“压抑”了一年,竟就有如此感受。我某天躺在浴缸里,把脸浸入水中想象:倘若我是十年、二十年如一日要这般,那大约会生出许多中年的朝不保夕感,剥夺掉我的生机、我生活的乐趣。

所以,这一年的体验,就让我坚定了,未来倘若要置换自住的房产,绝对不会用高杠杆(当然现在规则想用也用不了,挺好)。

职业生涯爬坡到顶峰的中年,真的要谨慎。

高薪工作不好找。

为啥职场上年入100万的人好像普遍比年入10万的焦虑?10万刷刷招聘网站大把工作可以选,100万的坑有几个?

年入100万背后,可能还有令人窒息的房贷,和一整个家庭按年入百万执行的生活方式。

03

写到这里,大伙儿估计也看出来了。

其实背房贷两种感受不同的背后,是心态、预期不同时,做出决策不同导致的。

人不自信的时候,容易畏首畏尾,进一步低估自己的能力,很多年轻人首次置业,不敢考虑进去自己未来几年收入大概率的爬坡,便是如此心态。

而人春风得意的时候,又容易膨胀,忘记春风得意后面可能就该下山了,反而错误以最高点预估自己的承受力,乱用杠杆。

所以做决策时,看清自己当下的状态。

人生低谷、自卑畏缩、前怕狼后怕虎的时候,适当放一放,理性评估未来的可能性;笑看众山小、觉得天下我有的时候,适当收一收,提醒自己花无百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