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读《人生哲思录》,继续跟着作者的思考,来听一听他对“圆满的人生”这一人生主题的看法和见解。
一、人身上的两个自我
在作者看来,想要获得人生的圆满,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关于“人”一些基本概念。
人的身上,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外在的自我,另一个是内在的自我。
外在的自我是物质性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你的人生道路、人生经历,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而内在的自我呢,则是精神性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你读过哪些书、欣赏过哪些艺术作品、思考过哪些问题,决定了你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过着怎样的精神生活。
在生活中,许多人的自我,只有外在的这个层面,而忽视了内在自我的修炼。每天忙于生活、忙于奋斗、忙于追求,忘记了停下来想一想,来培养自己的内在自我。
怎样才算是真正拥有自我呢?
有两个标志:
一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字的真正的兴趣,也就是他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
在这项事业里,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且能够感受到内在的愉快和生活的充实。就可以说这个人是在“实现自我”了。
第二点是看一个人有没有自己的信念,也就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这种做人的信念和原则,是一个人的精神坐标轴,决定了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一个人有了这样一个确定的参照系,就不容易在尘世中随波逐流。也就意味着,他拥有了“自我”。
所以,“自我”其实是指人的灵魂,是坚定的精神核心。而这种精神内核,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自我修炼,在生活种种磨砺中获得。有四个字说得好,叫:“功不唐捐”。意思是说,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努力、高高低低的起伏,都不会浪费,都会变成你寻找的那个自己的一部分。
二、心的境界
的确,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自我的旅程。
在经典名著《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少年圣地亚哥遍历四方、风尘仆仆,穿越各种困境的迷雾,最终就是为了找到内心的自己。
这个寻找自我的旅程,只有用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全身心去投入,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可以说,心是寻找自我的最重要的工具,把心安顿好,人生方能圆满、自我才能被找到。
心是有境界的,不同境界的人心,对应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不同的精神世界。
最高的心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
周国平老师说,他总结出来的最高赞语是五个字:“丰富的单纯”。
这是一种内心健康生长的极致,兼顾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十分单纯,因为始终保持着童心、保留了孩子般的天性,所以单纯;
另一方面,十分丰富,因为对所有的可能性都保持开放的态度,所以让自己天性中的各种能力、各种兴趣,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让精神世界异常丰富。
和最高境界相反的,则是最低的境界。对此,周国平老师也用了五个字来概括,就是:“贫乏的复杂”。
这种内心虽然平庸,却不单纯,里面充满了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计算的环节,盘根错节,一点儿都不通透。虽然复杂,却没有精神价值的滋养,所以显得贫乏,而且是越复杂、越贫乏。
在这两种境界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叫“贫乏的单纯”。这可能是一种更为常见的精神状态。
单纯,指的是想法简单、精神世界里思考的不多,这和最低境界的“复杂”正好相反,没有那么多心思和想法。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花时间去思考、或者说没有习惯去思考,所以显得贫乏。
三、智慧与觉悟
应该怎样提升“心的境界”呢?
这就需要智慧和觉悟。
在书中,周国平老师说,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
聪明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比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这些都是聪明的表现。如果你具备了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机遇,那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取得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成就。
智慧,则不是一种才能,而更多的是一种人生觉悟,是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
智慧和成功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它不一定能带来世俗意义上的“事业成功、人生辉煌”。一个人也许在社会上很失败,但他可能拥有着大智慧,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智慧可能不会给我们带来财富、成功,但却可以带领我们,更接近觉悟的境界。
觉悟,就是觉醒,是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真正存在,同时确立起了生活的信念。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三十而立,立的是生活的信念,包括两点,一是做人的原则,二是做事的方向。只有在这两点上立住了,才称得上是自己的主人、是真正的成熟。
在这个基础上,到了四十岁,我们就可以更接近觉醒、觉悟,自然也就“不惑”了。
四、做命运的朋友
“三十而立”也好,“四十不惑”,讲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人生,或者说,命运。
在书中,周国平老师总结出了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两大因素,分别是:环境和性格。
这两个因素是共同作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的。
环境决定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哪些事、哪些人,限定了你命运的范围。
性格,则决定了我们如何处理这些事、如何面对这些人,进而决定了我们如何把握命运的走向。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不同的性格,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命运,决定了我们的不同态度。
面对命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狂妄的人把自己当做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则甘愿做命运的“奴隶”。
有没有第三种选择呢?
周国平老师说,我们可以在这两种面对命运的态度之外,找到一种新的道路,那就是:做命运的朋友。
做命运的朋友,意味着我们是可以和自己的命运结伴而行的,命运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我们的主人。
我们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害怕命运里的挑战;我们不强求一定要万事万物顺着自己的心意,却也从不放弃在命运里抓住机会、改变自己的未来。
当我们学会做命运的朋友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得到了安顿,自己的生活也将变得幸福,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圆满。
文/春华秋实,周国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