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我说过没得病的人肯定会说保险是骗人的,而得了病用上保险的也未必会多说,因为他们或许想利用弱者的姿态获得更多的照顾。还有一点是很多人在买保险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买到了不合适自身情况的保险产品,导致最后无法理赔。所以保险的处境一直一言难尽。 后面我会针对一些细节写一些文章。但请谨记一点:电话保险(电话里直接办理的保险),坑多,慎重! 近日,有一则新闻传得沸沸扬扬——德云社演员百万筹款事件。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入院救治。5月1日,吴的妻子张泓艺通过“水滴筹”发起了100万元筹款。但很快吴家被扒出在北京有房有车有退休金有P30,还在众筹时勾选了“贫困户”标签。5月5日晚,水滴公司在微博表示:“截至筹款结束,该项目共筹得147959元,5269人次参与赠与,暂未申请提现。”此事引起了大众的热议和广泛质疑。 得病就上众筹,如今似乎已经成了大家普遍的共识。早在上世纪,哪怕10年前,众筹(捐款)都是非常罕见的。那时大家普遍把得病这件事当作不可告人的秘密,无论多么艰难,砸锅卖铁,卖房卖车,甚至借高利贷,哪怕条件倒退20年要从头开始奋斗,也不愿给别人添加负担。那时候的人高尚,但也谈不上高明,而如今当众筹成为现象级事件之后,大家普遍弱化了这种“家丑”,反而觉得社会应该对你有承担,哪怕是为此透支社会的信任和自己的尊严。 众筹的出现,正在慢慢地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在变得越来越自私。我们不能就此一棍子打死众筹的作用,但它过快发展确实存在很大弊端:立法速度没有也很难跟上,因为众筹更多的是依托道德,一来你不能防止经济犯罪,比如洗钱;二来平台上充斥着很多虚假信息,我们相信像水滴公司这样的企业也是兢兢业业在做事,但人心叵测,一个初创的公司能应付得过来吗?当道德底线被击穿的时候,众筹的大限也将至,所谓物极必反。 所以,寄希望于众筹,是件不那么靠谱的事儿。这时,保险将让你活得更有尊严。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谈险色变?经我近期的考察,还有一点原因: 责任感的缺位: 这也是今天最想说的一点。80,90后这一代人,处在计划生育执行的初期,生活在娇宠、自由的环境中,责任感淡化,认为上一辈的东西自然而然就是自己的,所以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强列的规划意识。这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最近同包括在读博士和工作多年的老社会人在内的多位人士接触时所深切感受到的。 其实小煮也是独生子,在下决心买第一份保险之前,对风险管理也是懵懵懂懂。直到工作多年,在同事、朋友,包括自己身上,看到和发生了很多故事,才发现原来人生病的时候,除了自身痛苦,还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比方讲2年前,小煮得了肾结石,疼得死去活来,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在去病床的路上,夫人为此也休假多日;再比如今年年初,小儿羊肉得了合胞病毒感冒,医院一躺就是七天,家母请了假长途跋涉过来一起照顾,那几天连睡的地方都没有。整个家庭承受的是灵魂、肉体和金钱上的三重考验。小病尚且如此。 前面相声演员的例子,他们家有钱不假,但钱可能都在资产里,得了病资产是否可以快速变现先不说,房租、护工费、术后康复费,都是必须先掏出去的刚性成本,而病人和照顾病人的人也将断了收入来源。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得重疾,但假如真的不小心在壮年时得了,我们难道要真的想要去变卖房子,那个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吗? 也有考察对象说,真的得了重疾,假如要花光家当大不了就不治了。你不治了,老人谁来赡养,小孩谁来照顾?退一步想,假如你有一份保险,如前文北京日报所述,重疾险是确诊即赔且一次性赔付,现金直接打到卡里,你要是不想治,不也是给家人一份活下去的保障,不是吗? 种种例子,都在表明这代年轻人索取的愿意多于给予,缺乏担当。 请记住: 不要因为别人买多买少而跟风,根据自身的条件来; 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说保险不好,而不买; 不要因为他人说没用,而退掉保险; 因为,当风险发生时,除了保险公司,没人会拿钱出来照顾你和你的家人! |